封建工厂


现在的学校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,越来越像一个连锁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厂。

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升学率来展开,就像工厂围绕着金钱一般,学校的这种理念也自然地渗透到其管理模式上,封闭、严格、机械化成为其主要特征。
这个“工厂”招牌上写着素质教育几个醒目的大字,旁边则挂着巨大的横幅大肆宣传着它的升学率,这才是真正醒目的,真正让家长关注的。升学率是家长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“工厂”的所要参考的指标,这决定着他们要把自己家里的原材料送往那所“工厂”锻造加工。升学率自然成了衡量“工厂”最重要的标准,是“工厂”生存的基石。

“工厂”有着一整套严密的制度,在这个制度中

校长是老板    
班主任是监工   
班级是厂房
学生是工人    
分数是产品    
升学率是产品合格率
 
每个“厂房”都分配有生产任务,即本“厂房”的“产品合格率”需要达到多少多少,这有“监工”负责。“监工”专门督促工人老实、出力的工作。不老实做工的“产品”质量有差的“工人”会受到严厉对待;勤勤恳恳做工但因能力问题而不能做出好产量的“工人”,“监工”心里不会太高兴,但拿也没办法,对于这类“工人”“监工”一般比较少的关注他们;不努力做工但产品质量不错的“工人”呢,待遇也还不错,“监工”往往督促他们再加一把力;勤勤恳恳、服从听话,产品质量又好的工人最让“监工”喜欢,他们是“监工”给其他“工人”树立的榜样。

在“厂房”中,“监工”说什么就是什么,他们的话“工人”不能反驳,问什么“工人”就要老实回答什么,叫“工人”做什么“工人”就得做什么。。。。。

“工人”受到什么待遇要碰运气,要是遇到个素质差的,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的那中,可就遭了殃,他们除了以为死逼“工人”做工、制定严苛的规定外,说不定还会见他“工人”的人格和尊严。“监工”们的行为在工厂中是几乎不收什么约束的,在一些地区,“监工”当众羞辱、体罚“工人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对于这种待遇,“工人”往往在哀怨中沉默,沉默、沉默,不再沉默中爆发,就要在沉默中灭亡。。。。毕竟还是一群未成年人。。。

有意思的是,“监工”是用没有法制、人权、自由、平等、民主的方式来强迫着“工人”去背诵这些东西。在不少“工厂”里,“监工”和“老板”几乎就成了法律。“老板”是宪法,规矩由他们制定,没有商量的余地、机会和渠道。他们不光是立法人员、还是司法人员、还是执法人员!

当然,这些“工厂”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说白了,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和目的,有钱有关系就可以在“工厂”中享有特殊的待遇,你想进那个“厂房”,想和谁一起等这些问题都好解决,你做的“产品”再差,“监工”也会对你表现出仁慈和耐心的。。。

  
“ 厂房”的生产效率,即所谓的班级升学率是评判“监工”业绩的最重要指标,这与他们的薪水奖金直接挂钩,也与他们的升迁有着重要联系,也似乎是他们工作能力的一种证明,决定了他们在同时之间说话的分贝,他们若想升官发财就得开这个说话。工人们一心一意,服服帖帖像机器人一样干活是监工与老板最乐于见到的场景,这也是他们管理工人索要追求的境界。将“工人”一个个训练成分数的奴隶,“工人”也许有过挣扎,但在这个强大的机器面前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,之剩下残留的躯壳在向制度下跪,一直等到他们出厂的那一天,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更加空虚了,仿佛自己什么都没有了,茫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,没有“监工”给他们下任务他们和变得更无所适从。灵魂早已被榨干,如同一具行尸走肉。

  
先进的理念在这种环境中没有生存的土壤,这种工厂不光生产这分数产品,更生产这向劳工一样的学生,也生产这监工般的老师,还生产这老板般的校长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学校里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效应

写博客的初衷

历史,我想参与其中